English

私人购车制约因素多

1999-10-18 来源:光明日报 周立文 我有话说

目前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360万辆,占总保有量的30%左右,而且每年以20%—30%的速度递增。但是,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,私人汽车消费明显不足。和国外对比,1972年当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,家庭汽车保有率已达73%,而目前上海市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,私人汽车拥有率仅为0.6%,不到6000辆;私人汽车拥有率最高的深圳市,也仅为4.6%。

由于国内汽车供过于求、市场低迷,私人消费已经成为支撑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;尤其是在当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,刺激私人汽车消费,可以带动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。一项调查表明,今明两年我国有购车意向的家庭约为300万。但是,汽车进入“寻常百姓家”仍有许多制约因素。

首先是乱收费问题。前些日子,媒体报道了一个极端的例子:浙江温州的一位消费者买了一辆富康轿车,花了20多万元车仍不能上路,各种名目的收费甚至远高于购买汽车的费用。其实在购车时,各种“合理”费用已高得惊人,通常要占汽车价款的30%左右,有养路费、停车费、高速公路费、安检费、驾驶员年检费和车辆保险费等,月均费用在2000元以上;何况还有名目繁多的“不合理”收费。有些地方把买车人看作“唐僧肉”,哪个部门都想吃一块,甚至收取什么扶贫费、特困企业发展基金等。“合理”与“不合理”的费用加起来,常常达到数万元,甚至上十万元。有些购车人不甘心挨宰,只好不买车。还有一大笔费用要交到路上,现在无论是国道、省道还是县乡的普通道路,无论是长江、黄河上的大桥还是一条小桥,到处建有收费站,使长途行使的汽车不堪重负。

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经济型轿车,鼓励汽车的私人消费,但许多地方采取的措施则是与这种政策相左的。有的地方人为地限制汽车牌照的发放,有的地方在汽车排气量、尾气排放标准的管理上,今天这样明天那样,弄的消费者不知所从。

其次是汽车价格问题。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、天津等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,对家庭轿车销售价格的承受能力,47.1%的家庭为5万元以上,36.5%家庭为510万元之间,只有5.8%的家庭可以承受15万元以上的价格。可是,目前国内生产的轿车,稍微像样一些的价格也在10万元左右,显然超越了大多数家庭购买力,而价格比较低的微型车,有些人在购买时也有些犹豫,因为说不定哪天它上路就会受到限制。以同等档次的汽车而言,我国汽车的销售价格要高出国外一倍左右。

第三是汽车消费信贷问题。汽车是一种高消费产品,即便是在西方国家,一次性付款也不多见。汽车消费呼唤汽车消费信贷,两年来,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、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相继开办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,但贷款者寥寥,主要原因是:贷款期限短,最长的3年之内就必须还清,且不能以所购汽车做抵押;利率偏高;担保要求苛刻,消费者操作起来有困难;而且目前贷款汽车只涉及桑塔纳、捷达、富康、红旗和奥迪5个品种。在就此问题进行的调查中,虽然大多数人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出持欢迎态度,但33.5%的人认为贷款买车不合算。因为几期付款的时间拉得太近,不能解决消费者的负担。

汽车进入家庭只有各地方政府、汽车制造企业和金融部门共同努力,才能为汽车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